九江这群布鞋奶奶太暖了
2022/12/23 来源:不详秋天的第一份温暖来自九江这群“布鞋奶奶”她们为山村留守儿童“针心针意”编织暖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特别是大山深处天气冷得比山外要早很多。为了使村中的留守儿童能尽早穿上暖和厚实的布鞋,刚刚过完中秋节,在彭泽县浩山乡政府、浩山乡民政所、彭泽县志愿者协会、彭泽县珍爱社会服务中心浩山社工站和山里红志愿服务队的帮助协调下,浩山乡柳墅村女儿桥自然村的一群“布鞋奶奶”积极组织起来,利用闲暇时间为留守儿童用纯手工的方式,缝制布鞋。画模型、裁布料、缝鞋边,制鞋面……“布鞋奶奶”聚集在村头,板栗树下就是她们的操作区。带上老花镜,拿着穿好的线,“布鞋奶奶”开始熟练地飞针走线,一块不起眼的布料在她们的手中,开始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女儿桥,女儿巧,一针一线为宝宝……”制作布鞋的现场,“布鞋奶奶”一边唱着古老的民调,一边愉快地“笔走龙蛇”。暖阳洒在成熟的板栗树上煞是好看,蓝色的扁豆花更是满藤绽放……碧蓝天空下的女儿桥自然村,让人倍觉山村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在女儿桥,布鞋有一个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山深处的女儿桥生活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擅长针织女工。在一年传统的中秋节山歌对唱时,她遇上了自己心仪的表哥,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意,于是把自己亲手做的、收藏了多年的布鞋和绣花鞋垫送给表哥。表哥穿上布鞋,刚好合脚,不大也不小,心喜是先祖安排良缘,于是与美丽的姑娘结成伴侣,过着幸福生活。
柳墅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些“布鞋奶奶”的前辈们就为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缝制过布鞋……
在女儿桥,女性都有一个专门做布鞋的笸箩,里面总是放着针头绳线、锥子、钳子、顶针和大小不一的布块等做鞋工具。做布鞋是既辛苦又繁杂的劳动,需要好几道工序。首先要纳鞋底,纳鞋底先要打布袼褙,奶奶把破布、残布,不管是黑的、蓝的、白的、花的都收集在一起,洗净晒干。然后找来一块门板,把事先打好的浆糊,均匀地涂刷在上面,接着把一块块破布拼在一起粘在上面,然后在上面再涂上一层浆糊,又粘上一层破布,直至粘上四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才算完工。
布袼褙打好晒干后,“布鞋奶奶”又根据孩子们脚的大小,开始剪鞋样、搓鞋绳、纳鞋底。纳鞋底也是又细又苦的活,奶奶把剪好的鞋底样摞在一起至少四层,然后一针针地纳。布鞋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鞋底纳得牢不牢,针线越细越密,鞋底越经久耐穿。
在这支队伍里,既有年过九旬的亲姐妹联手搓麻线,也有婆媳携手打袼褙。她们之间分工明确,各自发挥特长,又积极合作。今年已八十七岁高龄的欧阳六女奶奶说:“现在村里的留守老人多,为排遣他们的寂寞,发挥他们的手艺,奉献一点爱心,快乐晚年生活,我就跑东家走西家,把她们组织起来,号召大家为留守儿童制作布鞋。我们做的千层底布鞋既舒适,又养脚,孩子们肯定都爱穿。”
七十八岁的殷耀兰奶奶说:“现在我们都老了,眼神不好,双手也没以前那么灵活了,老是扎到手。但我们就是爱做,做出来送给孩子们,很是开心。”
“现在村里人谁家有碎布头、旧衣服都会给我们送过来,还有人过来帮我纳鞋底,做鞋面。村里这些老人积极性很高,觉得自己做的事给人以温暖,特别有意义。”欧阳六女奶奶颇有些自豪地说道。
一针一线,缝进温暖。“布鞋奶奶”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相信她们亲手做的布鞋一定是孩子们穿过的最温暖、最舒适的鞋子……
(查本础张会芳周玲玲文/摄)
一针一线,缝进温暖!
九江这群“布鞋奶奶”太暖了!
来源|九江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