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著名作曲家周友良和他宝藏地下室赤子孤
2023/11/12 来源:不详“我没什么可拍啊,就宅在家,捣鼓音乐。”和苏州著名作曲家周友良老师谈及拍摄计划,电话一头很干脆,他说,他的生活可能很“无趣”。而走进音乐家隐藏于苏州小巷的家,见到音乐才子,就像挖到“宝藏”。他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君子,沉醉在创作的世界里,孤独而快乐;又是可圈可点的“有趣”老人,害怕吃蔬菜汁,和爱人智斗,又蛮是“听话”。01作曲家的家,文艺又烟火气!冬天,姑苏城里弥漫着腊梅的暗香。嗅着花香信步向前,便会被引入一座座古老的园林。周友良的家就藏在古巷里,距网师园不远。穿过一条很深的巷子,巷子的两边都是高高的院墙,墙上爬满了常春藤。最终,在阿婆的引路下找到。小区里继续转悠,庭院的深处,传出江南丝竹声,断定是先生的家。敲开先生家的门。开门的是先生的爱人徐仍老师,放下手中摆弄着的水仙花,笑吟吟地说,老周在书房里。先生的家很宽敞,不过,却被钢琴、书籍、花瓶、绿植挤得满满当当。从窗口望出去,能看到一条小河,并能望见一座小桥。书房里飘出《荷塘月色》优美旋律,犹如潺潺流淌的溪水,蕴藏着丰厚而饱满的情愫。“家里太乱了,鼓足勇气,花了3个月整理这‘大书厨’,效果甚微啊!”从书房走出来,一头微卷黑发的先生端庄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不由得觉得他就是《论语》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君子,也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他的书房,20年没动,书堆得比人高,客人没法坐。我想动,没能实现。”徐老师嗔怪,一边拿出珍藏的茶叶,先给先生闻闻味道,再用开水冲泡。先生招呼大家喝茶。茶杯中,金骏眉在晨光中轻轻舒展,茶香氤氲,似苏州城般逍遥慵懒。话题从茶开始。先生说,他在创作音乐时通宵达旦,少不了茶提神。茶最爱福建的金骏眉、洞庭的碧螺春,每年要亲自前往西山,从炒锅里挑选。“周老师您爱喝茶,是不是也注重养生,所以满头黑发,精气神胜似青年!”因为好奇,忍不住冒昧。先生大笑,笑意从他清瘦的面容荡开,“我很忙,时间不够用,没功夫养生啊。每天还在创作,电脑上学习编曲、录音软件,生活很充实,自己也很快乐”。02藏在地下室的录音棚喝茶的间隙,敲门声响起。前来拜访的是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周博超,一位年轻的小提琴手。“哇,重峦叠嶂的书山不见了。”周博超打趣说,退休前周友良是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常有音乐界、戏曲界大咖到这里录音,家中到处都堆放着音乐类、文化类的书籍,像一座座山,循着书本的痕迹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似乎看出我们的疑问,周博超神秘一笑,“周主席家有秘密地下室,藏着很多宝藏!”于是,沿着木楼梯而下,穿过长廊,在地下室见到先生的“棚”。棚外,有老式家具、电脑,还有徐仍老师储藏的过冬蔬菜。棚内,一团团线头、录音光盘“刷屏”,1米来高的麦克风笔直杵在中间,电脑桌上堆满了作品小样和录音设备。“这个录音棚20年前可是很豪华,现在和外面富丽堂皇的录音棚是比不了。”先生调侃说。90年代末,周友良把自家地下室改造成录音棚,花大力气购买了先进的录音设备,“想尽办法买东西,我买了当时进入中国的国外刚研发的数码调音台、声卡,还有不少器材都是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太太徐仍那时不懂他玩的音乐,只晓得他一天到晚“躲”在地下室捣鼓东西,偶尔吐槽先生在做无意义的事情,“我们家为了这个棚要倾家荡产了”。“弗去讲!你功劳最大。”先生嬉笑,“她做国际导游,英语很溜,比我有钱。钱都投入在这里了”。(《牡丹亭》柏克莱谢幕叶纯/摄)(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美国加大洛杉矶分校表演艺术中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提起青春版《牡丹亭》,人人无不为那婉转唱腔和音乐所打动。(《牡丹亭》CD录音—上海三友录音棚庞林春/摄)当时写的时候吃力得不得了,上中下3本,演出时间要9个小时。总谱一大叠,写得头发昏。上演前,还在不断修改,在排练场里修一点,排一点。”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总监,周友良包揽了整部唱腔整理改编、音乐设计、配器、排练等一系列工作。而就是这间“斥巨资”打造的录音棚里,承担了市里很多重大活动以及晚会的音乐创作和制作,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书法、昆曲、诗词大家张充和的专辑也在这里录制,很多音乐界、戏曲界、曲艺界的众多名家都在这里留下痕迹。(年为张充和录制昆曲十六首)(年与演员王芳讨论《西施》唱腔)(排练苏剧《花魁记》)(苏剧国鼎魂排练场)先生年参加工作,先后进入苏州市文工团、苏州昆剧院,做了七年的小提琴手,于音乐学院学成归来后便改为作曲和乐队指挥。他主要致力于剧团苏剧、昆剧的作曲,也有器乐和声乐作品。传统苏剧《花魁记》音乐、现代苏剧《国鼎魂》音乐、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音乐均为其作品。03古稀之年,仍为音乐忙碌在录音棚,周博超戴上耳机,把小提琴架在肩膀上,拉响美妙的旋律。“我在重新整理《荷塘月色》乐谱,有些地方不满意,想重新录制,就让小年轻来帮忙,他很不错。”先生说,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迭,编曲从硬件音源变成了数字化的软音源。重新拾起电脑编曲,这种过渡要重新学习不少新的东西。很多软件都是英文的,只能一点点地揣摩。他每天还在不倦地学习应用电脑编曲、录音、制谱等软件,“真方便,敲上音符自动变成音乐,比手写画五线谱快多了”。近些年来,周友良有意识地在收集整理以往的创作资料,把之前谱过的昆曲、苏剧、评弹、民歌、话剧等上百首歌曲、音响录入电脑,留下一点东西。这几年已整理出版了《江南花雨--周友良创作歌曲选》《南园曲集--周友良昆剧唱腔音乐选》等。(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现场)在周博超看来,先生是拿过中国金钟奖、擅长写江南乐韵的音乐奇才,涉略广泛,创作的作品带有昆曲、苏剧、评弹、民歌的一些音乐元素。词曲结合十分巧妙且不落俗套,把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他的身上更有一种韧劲,“退休了,72岁了还在执着地学习,这种认真劲儿,是现在年轻人身上,特别难看到的”。那天正好周友良要为深圳古琴昆曲协会远程指导排练。他说担任那艺术指导有几分担忧,怕节目效果不好,但又希望这个融中西文化因素的曲目能走出苏州,到更远的地方。下午13时30分,先生开启远程视频,端坐在桌前,盯着屏幕,认真倾听。屏幕上,年轻团队排练他改编的《牡丹亭·惊梦·山坡羊》曲目。钢琴、小提琴刚起,先生表情变得严肃、凝重,随之被暂停。“你们要练啊,好像没练过!”“你看他送到这个位置,两拍了,你要下去!”“感觉一点都没有,音准、节奏、情绪都欠佳,调整下,再来一遍。”……即便是远程排练,周友良对演奏者要求也极高,连珠炮式指出问题。他坦言如果不是疫情,一定要飞到深圳去现场指导。2个多小时的远程排练,先生俨然像一个家长,是严肃的,也是宽容的,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看到排练效果变好,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04有趣生活,智斗喝蔬菜汁“休息下,来杯蔬菜汁?佛塔菜行嘛?”远程排练结束,徐仍老师笑眯眯走进书房。“求放过,难吃得不得了!”先生俏皮地转过头,偷偷告诉我们,太太迷上养生,着魔似的在研究蔬菜汁,都是黑暗果汁,那个家伙要安利给你们,千万别尝试”。好奇是什么果汁让著名作曲家都“闻风丧胆”,便溜进厨房一探究竟。“蔬菜汁很有营养,我喝了一年,瘦了十几斤,身体也很健康。”厨房里,伴着呢喃梵音,徐仍老师麻利地将佛塔菜、苹果打成汁。她说,只要是蔬果都能打成汁,她还水培了小麦草、萝卜叶,味道不好闻,但营养价值在。5分钟,蔬菜汁端到桌上,徐仍老师故作严肃,“喏,快喝!”“她的父母、姐妹、朋友都不接受,现在她可以管的,只有我一个人。我是被逼无奈,看她辛苦知道吧,我不要喝的啊!”闻了闻,先生捏着鼻子,一口气喝完。当我们的镜头里记录下这组画面时,更觉得这是一个可爱有趣的作曲家,是可圈可点的有趣,方方正正的有趣。看到屋子里有2架钢琴,我们打趣问先生,“是不是常为徐老师弹奏钢琴曲?”先生笑而不语。徐仍老师搭腔,“没有,我们各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他每天坐在电脑前忙碌,弄他的音乐。我喜欢看佛经,养花种菜”。而看似没有交集的爱好,却有着共同的爱好——西方古典音乐。先生说,他父亲喜欢京剧,会唱几段京剧,会拉京胡。他小时候却对西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喜欢听交响乐、协奏曲。那时,常与一些朋友拉上窗帘躲在家里听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还被邻居举报听“靡靡之音”。同住在一条街的徐仍老师,出生在书香世家,酷爱外国文学,听古典音乐,“听西方的古典音乐,能震撼人的心灵,但是戏曲我就不能接受,非常单调”。(青年周友良和太太徐仍)“都喜欢西方古典民乐,你们是青梅竹马嘛?”我们好奇地问。“好奇我们的故事啊,我们是一条街上的。”徐仍老师狡黠一笑,对先生她是始于人品,陷于才华,忠于人格,“我直到青春版《牡丹亭》才认识到他的才华。(带领部分演奏人员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大学为美国学生演示中国乐器)戏曲作曲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问及是否带学生,将满腔才学传授给年轻人?先生遗憾地摇摇头,“昆曲作曲需要天赋,不仅要具备一般的作曲能力,还要熟悉昆曲音乐、曲牌格律,了解字韵知识,分辨四声阴阳”。对此,最懂先生的妻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徐仍老师说,她喜欢扁豆花,去年夏天在阳台种了一株,叶子越长越多,叶叶覆盖,蔓蔓缠绕,爬满了整个窗。可扁豆始终没开花结果,她给扁豆增肥也无济于事,“这棵扁豆,或许种子就是不能开花的。天赋碰到阳光才能开出满窗紫瀑布”。问到先生近期是否有创作计划的时候,他很干脆地一口说到:“遇到好的本子还是要的!70岁以后,要保留一点自己的时间。自己还要搞一点创作,我很忙你知道的。”作为作曲家,周友良却始终站在热闹的边缘,隐身于苏州小巷的深处,像一位极具操守的士大夫,谨慎地保持与喧闹世界的距离。他说,“一个人一生其实只要有一部能够留下自己印记的作品就够了”。然而创作了无数优秀曲目的他依旧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不满足、不敷衍,总在不停地“折腾”,寻求着创新和突破。责任编辑: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