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生咳嗽如何辨证论治
2022/8/22 来源:不详概说
咳嗽一证的发生,主要在肺,但是其他疾病,也能影响于肺产生咳嗽,《金匮》在肺痿、肺痈、痰饮等篇也都谈到了咳嗽。本篇仅就外因方面的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因气火、湿痰所引起的咳嗽加以讨论。至于其他疾病中所出现的咳嗽,详见各篇。
咳嗽仅为一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发生咳嗽。其原因是由外因六淫及内因气火、湿痰犯肺所致中医谈咳嗽,分肺自病及他脏传来两大机制。《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中“肺之令人咳”仍然是肯定的。
在各脏腑中,如大肠咳则遗矢,膀胱咳则遗尿是其特点。然而对咳嗽主体来说,则是它的伴随症状。其中咳则遗尿,于老年人多见,因其气虚不能收摄。
咳嗽在中医文献中分咳与嗽两种,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但事实上并不尽然,故一般统称为咳嗽。
病因
本病成因,可分外感与内伤二类。
外感与内伤不如改称为外因与内因。申述见内伤条下。
1.外感六淫之中以风寒为主《素问赅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就是形寒饮冷而形成的咳嗽。
咳嗽发病在肺,但其邪可先从皮毛入,肺与皮毛相合而入肺。“外内相引”的机制,不仅在咳嗽一证中有,而在新久夹杂、虚实夹杂的其他病证中也有。因为中医有“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说法。在人身中当有内六淫偏胜又加上外六淫偏胜,就会产生外内相引。
饮冷在胃,何以传至于肺?经文上说是“从肺脉上至于肺。”这是因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因而可以由胃传入肺。
本讲义与陈修园都提示咳嗽以风寒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但严格说来,应以风为主。
至于暑、湿、燥、火之邪,往往挟有风寒,所以陈修园说:“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
关于暑与热的争论:有的说风寒暑湿燥火,有的说风寒热湿燥火,有的说暑即热也。诚然,暑与热同为水火相交之气,但暑可以肯定它里面有湿。而谈到热(如燥热之热)就无湿,而且要紧之处还在:暑为时令之气而热则四时皆有。先夏至病暑不见而先夏至病热却有。所以个人以为谈六气应当是风、寒、热、湿、燥、火。又因为少阴之上,热气治之,而六气为经常之气,暑只是时令之气。少阴之上,非暑气治之。虽伏暑可隔季而发,但并不四时都有。故六经经常之气为风、寒、热、湿、燥、火。
陈修园所说假风寒以为之帅,严格说来应该是以风为之帅。
2.内伤除痰饮、气喘、肺痿、肺痈等疾病有嗽外,以七情结、气火上逆和脾虚湿痰内蕴所致的咳嗽,较为常见。
外感与内伤不如改称外因与内因。因为内伤总会给人以虚证的印象。而下面所举之证又为虚中挟实,并且实多虚少。如其中的湿痰内蕴用二陈汤,至少是偏实。若偏虚则应用六君子汤。
综上所述,外感、内伤之咳,无不关系于肺。肺为娇脏,职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故外邪客于皮毛,或气火、湿痰侵扰于肺,肺失清肃,都能引起咳嗽。
辨证
1.外感
(1)风寒咳嗽:咳痰稀薄,多兼头痛鼻塞,喉痒声重,或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如兼见头胀身重,苔白而膩,乃是风寒挟湿。
风寒挟湿中的“头胀”应为“头闷”。而风热倒为头胀。因为湿性濡滞,蒙蔽清窍,清阳之气不易上升,而头又为诸阳之会。故头会闷,甚则首如裹。
(2)风热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咽痛,或有身热,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如在夏秋,兼见心烦、口渴、溺赤等症,乃是挟有暑热。
风热咳嗽很少见“咳痰不爽”,其与风寒咳嗽的分别之点倒是咳紧与咳松。
此处“口干”并不严重。
于此,我们还可以加上“痰涕俱浓与咽痛”来作鉴别。
挟暑热的那几个症状,如果没有“如在夏秋”为前提,就与风热证无异,因此其独立意义不大。
在暑天有暑瘵(重病)一证:暑天咳血,其因全无,稍微有点胸痛。其他则不足引以为诊断依据,但与清络饮(轻药)可见效。因此,若此条挟有暑热有独立意义的话,则清络饮证较之于鸡苏散证更具独立意义。
(3)燥邪咳嗽:干咳鼻燥,唇燥咽干,舌尖边红,脉多浮数。
“燥邪”二字含混。或为内六淫,或为外六淫,或风燥证,或肺燥证都不清楚。而外感风燥证与内伤肺燥证的治法大不相同,虽上述症状属燥无疑,但外感内伤俱有,这在临床上如何鉴别呢?无从知道。
于此补充:
风(闭)燥气,此在夏秋之交尤多。
症状:呛咳,咳声清高,痰少,色白而粘或黄,声略嗄,鼻燥,咽干而痛,甚则微喘、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多浮数
治法:辛以润之。这个润,非内伤燥气之滋润。一般辛温,开而不润;辛凉,开不多也不润。唯萝ト汁,辛辣汁多有辛润之义。此处绝对不能用润而闭之的元参等药。
方药:桑菊饮去芦根、桔梗加青菜、萝卜汁、马兜铃。
吴鞠通: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由于本气自病(秋本气燥,肺气亦为燥金)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
叶氏亦有燥气化火之证,其方用辛凉甘润。以上为外感风燥而用桑菊饮加味的理论根据。
清燥救肺汤证以燥为主,不能列在外感(绝对不可!),只能列在内因条下,倘以为外感则大错!又以为如陈修园所谓言燥,必假风寒为之帅,则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故在内因条下应加上“津虚肺燥”一条。
此外,肺火内盛,风寒外束的寒包火证,也所常见。其症恶寒鼻塞,咳嗽不爽、口干咽痛,甚则音哑气喘。
寒包火为寒风闭火,临床实际存在。在秋冬之交,若秋天很热,冬燥过甚,骤加寒风所致。
症状补充:流清涕而鼻中出气觉热或干燥,咳紧特甚,牵引胸痛,其声重粗,痰不易出,色白而少,久咳或稍挟黄痰,甚则带血,口干不多饮,或喜热饮。
其治方用麻杏石甘汤之类。不过此仅在气分适用,若挟血分则不尽然。
2.内伤
(1)气火咳嗽:上气,喉间常见有痰,干燥作痒,舌苔薄黄,脉多弦数。
本讲义所说“七情郁结,气火上逆”,这句话不够透彻,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而人身气血不多,不会有余(即便有余也不会成病),反过来在中医营卫气血两大纲中的气也不会有余,其所以有余,是因为病因刺激而成有余的假象(从生理观点看来)。这个刺激分为两种,一是阳性兴奋性,一是阴性抑制性。七情郁结,气火上逆即属阴性抑制性。而这两种都可形成气有余便是火。
叙症中的“上气”为喘之轻者;痰为粘腻。
症状补充一咳嗽胸高气促(方证本没有这样,因为要与后面附方泻白散相衔接)。痰黄而稠,粘膩喉间,咳不易净,干燥作痒如烟熏状,舌苔薄黄,脉多弦数。
(2)湿痰咳嗽:痰多易出,胸网纳少,苔腻,脉滑。
以下两条为姚氏补充:
(3)津虚肺燥:干咳,劈劈连声,痰粘而艰涩难出,咽干,口燥,脉虚浮。
此以燥为重,不专为津液枯竭。
脉虚是浮而无力,虚脉只在浮部出现(虚从浮见偏大些,弱从沉见偏细些)。《内经》论秋燥的脉是会浮的,“秋毛”,毛为浮而无力。如羽毛状,不及浮洪而芤那样厉害。
方用清燥救肺汤之类以滋阴清肺。
沈目南:先哲言之(燥),皆是内伤津血干枯之燥,非谓外感…时令之燥。
喻嘉言:先哲言之燥病……乃伤于内者,与外感燥证不相及,清燥救肺汤皆…·滋阴清凉之品。
(4)气虚受风:咳嗽,痰多泡沫,汗出恶风,见风则咳甚,得温则咳减,脉虚弱。
此证形成原因为误服宣药太过。失治为久咳伤气,还有肺气偏虚,新受外风,但误治、或失治、咳嗽久久不已,与肺气偏虚,新受外风有别。
方用玉屏风散或参苏饮以助气祛风。若咳嗽久久不已,再兼上述症状,仍可用玉屏风散主之。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包括卫气。卫气虚因而外卫不固,以致空穴来风,倘若再服宣药,这无异自撤藩篱。此时必须助气(芪术)祛敌(风邪),邪去则表得固。《时方歌括》评玉屏风散“发在芪防收在术”就有这方面的意义。
治法
治咳须分新、久、虚、实。
外感咳嗽多新病、实证。因于风寒的,用疏散风寒,宜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随证选用;挟湿的,佐以燥湿祛痰。由于风热的,宜疏风清热,用桑菊饮、或桑杏汤);兼暑的,合鸡苏散同用;因于燥邪,宜清肺润燥,用清燥救肺汤。至于寒包火证,当解表清里,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内伤一般为久病、虚证。从气火、湿痰来说,每多体虚实证,临床上往往虚实互见。气火上逆,宜清肺降火,用泻白散、黛蛤散。湿痰内蕴,宜二陈汤加减。
结语
咳嗽,其病主要在肺,有时与其他脏腑亦有关系。由于肺是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所以外感内伤都能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的治疗,重在祛邪,一般分疏散风寒,疏风清热,清肺润燥等。至于内伤咳嗽,又须分辨气火与湿痰,用清肺降火或燥湿化痰法。
本篇仅就外感六淫和内因气火、湿痰所引起的咳嗽作出讨论,至于久咳不已致成虚劳,另详专篇。
附方
(1)金沸草散: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局方》金沸草散无细辛、茯苓,有麻黄、赤芍)
(2)杏苏散:杏仁紫苏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桔梗枳壳生姜大枣
(3)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4)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甘草桔梗芦根连翘薄荷
(5)桑杏汤:桑叶杏仁象贝沙参栀子皮生梨皮香豉
(6)鸡苏散:薄荷滑石甘草
(7)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甘草枇杷叶黑芝麻麦冬人参阿胶
(8)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9)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10)黛蛤散:青黛蛤壳
(11)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附:清络饮: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