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回南天,既要防外湿,也要除内湿
2022/5/19 来源:不详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地板和墙壁都都在“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这样的天气两广人称为“回南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
回南天是一种华南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南方海湿暖气流与大陆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静止锋。在静止锋笼罩的地区,就会形成一种全天湿润和冷热交替的气候,这在三四月份往往最为常见。
回南天的特点就是湿重。人体的湿气在这种条件下往往加重,尤其是老年人群体脾胃虚弱,易感湿邪,往往就容易出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困于湿,首如裹”的现象。一方面,导致体表经络不通,而出现头脑昏沉、颈肩酸痛、肢体困重乏力、肿胀水肿、皮肤湿疹瘙痒等。
另一方面,这时的湿邪虽说是外邪,但同样对人体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素体脾胃虚弱、饮食杂进不节制的人,外湿可以和内湿内外相召,导致脾胃的运化水湿和水谷的功能失调,而出现胸腹胀满、纳差、口腻发酸,大便粘腻不尽等。
回南湿气不用愁,中医健脾有妙招
回南天湿气虽然对我们身体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生病。但是我们亦不用过于畏惧。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但湿邪到来,往往在肌表筋骨感受痹痛后,就容易内入传脾。
中医认为,“回南天”,湿气重,而湿邪易困脾胃,势必导致脾胃的负担加重,因此,加强脾胃的培护和调理才是根本的防湿祛病的根本。脾胃乃后天精气化生之本,湿邪入脾致脾气虚,则百病由生。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健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回南天的湿,属于外界六淫邪气的湿邪,其质粘稠。老年人体质特殊,不可妄用去中下焦湿浊的中药,如大黄、黄柏等苦寒药,就并不适合老年人。用药需在辨证论治与临床中医指导下使用。因此,要在回南天中去湿健脾,通常更适合使用食疗的方法祛湿健脾。以下为大家提供几例食疗去湿的好方。
推荐膳食
1、木棉花薏米猪骨汤
材料:木棉花4-6朵,猪脊骨半斤,薏米30克,少量陈皮、生姜,盐、葱花适量;
做法:猪脊骨、薏米、陈皮、生姜加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半小时;放入木棉花慢炖;最后放入盐调味,撒上葱花即食。
功效:清热健脾祛湿。适合便溏不尽,腹胀,口干口腻,身困乏力之人。该汤偏凉,脾虚偏寒之人不宜,孕妇不宜。
2、茵陈扁豆茯苓粥
材料:茵陈25克、扁豆20克、茯苓20克、粳米克、白糖少许。
做法:茵陈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洗净的扁豆、茯苓、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放入白糖稍煮即可。
功效:健补脾胃、利胆退黄,适用于湿热内蕴,纳呆、便溏者。
3、五指毛桃健脾瘦肉汤
原料:五指毛桃、陈皮、木棉花、山药、蜜枣各15克,瘦肉g,姜三片。
做法:锅内放入五指毛桃、木棉花、生姜片、山药、蜜枣和瘦肉,加入适量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45分钟,加入陈皮后继续煲15分钟。
功效:清热祛湿,益气健脾。
春季回南天反复来袭,虽每次持续时间不长,但倘若人体遭受湿气侵袭,湿气便会在体内长期淤积,进而影响到脾胃,甚至是其它脏腑,最终出现一系列病症。因此,这个时间段一定需要注重养生,及时祛湿。倘若出现明显症状,则需要通过中医辨证,祛除体内顽固湿气,回复脏腑平衡。
: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乐启生不承担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