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豆花秋,唧唧秋虫语豆花

2023/6/15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作者:平川

时序到了九月,福屿早市的菜摊上,悄悄的便多了弯月似的扁豆。

在我初中时的菜园子里,南墙的内侧,曾经就有一排留给豆秧攀爬的竹架子。春天,架子上爬的是豌豆,最常做的就是豌豆粥,有一种特别的清香,而且对脾胃气虚、食纳欠佳者有益。

扁豆是暮春后种下的。

闽地沿海的夏天多雨。扁豆的豆蔓沿着乱石垒就的矮墙攀沿,很快就长成了一片绿阴。

扁豆开花,意味着美好的暑假即将结束。

虽然架上的豆蔓颜色深翠、逼人眼目,红红紫紫的扁豆花也开得艳丽,但种豆少年的心里,却莫名地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心境。

01

看到菜摊上的扁豆,总会让我想起年少时的那段经历。

不知为何,我总喜欢将花期、花色相近,同属豆科、蝶形花亚科的胡枝子与扁豆联想到一起。

如果看到胡枝子,会让你想到妩媚的秋野,那么,婆娑摇曳的扁豆花,则透漏着一种质朴、恬淡的乡村田园的气质。

明人王伯稠在《秋日过子问郊居》诗中写道:“映竹缘溪三两家,阴阴树影日将斜。翩翩黄蝶穿疏蓼,唧唧秋虫语豆花。”

树影阴阴的向晚时分,竹林掩映、溪流环绕着只有两三户人家的村子,黄色的蝴蝶穿过溪边稀疏的蓼花,翩翩起舞,豆花架下,虫声唧唧。这是多宁谧、恬淡的一幅野村秋日图啊。

朱橚的《救荒本草》按部编目分类,分草类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

扁豆之于今人,只是餐桌上的一味寻常菜蔬。

而朱橚偏将山扁豆、胡豆、蚕豆、山绿豆、野豌豆等豆科植物排在一起,都放在米谷部。

这既是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更是强调豆类对于农人的重要性,饥荒之年可以作为粮食,让穷苦百姓渡过难关。

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在《陶隐居本草》中说:“藊(扁)豆,人家种之于篱垣,其荚蒸食甚美”。汪曾祺也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细细品味他们的话,大抵都是想说,扁豆有着朴实的平民底色与乡村气质吧。

02

豆花不仅有田园的气质,也是秋天的标记。

豌豆是荷兰人带到中国来的,因此豌豆在中国又被称为“荷兰豆”。古人说的豆花,差不多都不指豌豆,而是指扁豆花。

永泰先贤张元干有一首诗,说豆花初秀雨,散暑空,洗出秋凉。张元干是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晚年,他自称芦川老隐,寄情山水,一定看了很多扁豆花。

还是那位王伯稠,尤其喜欢这扁豆花。

他在一首《凉生豆花》的诗中写道:“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贪与邻翁棚底话,不知新月照清溪。”

王伯稠是江南昆山人,明代中晚期诗人,擅长乐府古诗与绝句,是备受王世贞盛赞的四十子之一。后人评价王伯稠的诗,多用“清空闲远”四字以概之。

他在诗中写道:

豆花初绽,夜凉如水,在爬满碧叶的豆棚下,诗人与邻家老者闲话家常,不知不觉夜已深沉,新月转移,把溪水都照亮了。清空闲远的诗风依旧。

扁豆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扊扅(yǎnyí)豆。

扊扅,是古代的门闩,如弯月般上翘。扊扅豆这个昵称,大抵是源于它的形状。

清人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扁豆:“新苞总角,弯荚学眉”。蛾眉之意,也是说扁豆的形状,这名字要比扊扅豆来得雅致。那么妩媚的花儿,怎么能比作扊扅呢。

九月(农历八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旧时文人,常将扁豆开花并且结实的九月,称为豆花秋。宋人林景熙写豆花秋:“水寒荷叶老,虫响豆花秋”,既萧素又丰盈,正是晚秋应有的况味。

03

虫响豆花秋。

万物萧条的晚秋,偏偏扁豆长得葳蕤繁茂,葱茏满架。一簇簇红红紫紫的花儿,像一只只振翅欲飞的蛱蝶,挨挨挤挤,热热闹闹,花没完没了地开,荚没完没了地结。

宋人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近床赖有短檠(qíng,灯)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他在诗中说:

昨夜听到庭院里的落叶声,看到篱笆外的扁豆花,在夜色里静静绽放。蟋蟀的鸣声,带来晚秋萧瑟的薄凉。幸好床边有一盏小灯,在这样寂寥、宁谧的秋夜里读书,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吴其濬写扁豆花,也是将它与秋虫联系在一起:

“观其矮棚浮绿,纤蔓萦红;麂眼临溪,蛰声在户。新苞总角,弯荚学眉;万景澄清,一芳摇漾。”

清代浙江平湖人达夫(戈守智,字达夫),曾经画过一幅《秋艇载诗图》,画上题诗曰:

“一路长吟与谁和,豆花村里草虫啼。”

达夫的好友,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认为达夫的这句诗,“深得唐诗三昧,当与南村素心人共相欣赏”。这里说的南村素心人,或许出自陶渊明的诗《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是听说那里有很多心地朴素的人,乐与他们朝夕共处。

丁敬很喜欢达夫“豆花村里草虫啼”一句。于是,在自己七十一岁时,专门刻了一方印,印文便是这七字。其实,达夫的这一句,也不是他的“原创”,明显是借鉴了宋代魏野的一句诗:“豆花深处草虫鸣”。

唧唧秋虫语豆花。

这些文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将它们联系在一块呢?

昨日豆花篱下过,忽然迎面好风吹。这好风,便是秋日的凉风。凉风里一定夹杂着唧唧虫声。扁豆花与秋凉、虫声缠在一起,心里原本很多上火的事儿,也看得淡了,变得远了。

大抵文人们都是认为,有了豆花还得有虫鸣,才称得上有声有色,才能体现出最美、最闲远、最淡泊的秋意吧。

本文作者:平川,来源“解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