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花开,给秋天染上童话的色彩历史烟霭
2024/12/2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扁豆,成为了秋天的主角。
清代诗人查学礼《咏扁豆花》云:“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每到秋天,一阵凉风过后,繁盛了一夏的草木开始凋零,生机盎然的菜园也变得荒芜,整个夏天爬满藤架的丝瓜、豇豆、葫芦,它们的藤蔓都逐渐枯黄老去,连墙上的牵牛花也无精打采地打蔫,不禁让人心生惆怅。
当我正为为此发愁时,忽然间,抬头一瞥,篱笆上密密匝匝的紫色扁豆花,像是一簇簇少女头上的饰物,在阳光下散发着光泽,那一串串月牙形的可爱小扁豆,仿佛正在对我微笑。
扁豆是属于童话世界的。
它那明艳的紫色,代表着童话般的浪漫、活力、神秘,也成了秋天菜园中最美的色彩。
白露节气过后,天渐渐凉了,篱笆上的扁豆花和扁豆角,她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不热闹。她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微风中追逐嬉闹,玩累了,就在阳光下晒着太阳。
她们将院子打扮得宛如童话世界。偶尔有几只小蜜蜂,还过来和她们说几句悄悄话,接着又过来一对花蝴蝶,和她们一起翩翩起舞。
有时路过几个顽童,看见这可爱的扁豆花,忍不住摘下几朵,洒到小伙伴的头上,空气中于是氤氲着欢喜的气氛。可是扁豆毫不介意,它似乎要告诉人们,它就是要用旺盛的生命力,给萧瑟的秋天带来童真与童趣。
扁豆又名藊豆、鹊豆、蛾眉豆等。它原产于亚洲南部地区,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栽培历史十分悠久。
古人认为,扁豆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南北朝时期的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就有关于扁豆的记载,讲述了扁豆的药学特征,以及食用扁豆的方法。
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扁豆:“扁豆蔓生,大叶细花,花有紫、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有黑白二种,白者温而黑者小冷,入药用白者。”
南宋诗人杨万里《秋花》中说:“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扁豆花有紫白两种,粉白如云,艳紫如霞,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农家中绚烂盛开的扁豆花。
但是,一直到明清时期,扁豆才在中国广泛种植。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白露后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
唯生活与美食不可辜负。扁豆最突出的是它的食用价值,它也是一道人间美味,吃法多种多样。
尤其是在秋季粮食蔬菜不足的时候,扁豆更是救荒菜。
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将秋季吃不完的扁豆,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在竹匾晒干后装起来,不时拿一点出来吃。寒冬时节,将干扁豆与肉一起蒸,或者放到锅中炖,一个冬天,扁豆都带给人暖暖的感觉,回忆起来仍十分美好。
我最喜欢的扁豆吃法,就是将扁豆切成丝,焯水后用猪油、瘦肉丝、葱花一起爆炒,吃起来极其下饭,让人大快朵颐。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描述了扁豆的吃法。他认为,食扁豆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烹饪时要多油,二是扁豆要肥厚,这样做出来的扁豆才会鲜美。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和汪曾祺,都写过名为《扁豆》的散文,讲述了扁豆给它们留下的美好回忆。
抗战时期,在艰苦的游击战间歇,在一户山中的农家,孙犁吃过用羊油和红辣椒炒过的扁豆,那美妙的滋味让他终身难忘。
汪曾祺则十分喜欢“焖扁豆面”。这道家常小食的做法很简单:将扁豆和肉丝,放进锅里炒一会,然后加水,等到扁豆六七分熟时,再将面条一起倒入锅中再次翻炒,水分干就可以食用了。汪老尤其喜欢加蒜的扁豆,吃起来浓香四溢,垂涎三尺。
如果缺少了美食,生活就要失色很多。热爱生活、喜好美食的汪老,自然会对有滋有味的扁豆钟爱有加。
扁豆永远是秋天的宠儿,如同郑板桥对联所说:“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在一场秋雨后的黄昏,红霞满天,我再次踱步到了扁豆架下,听着藤下秋虫的呢喃,静静地观赏着簌簌秋风中摇曳的扁豆花。
扁豆啊,它拥有一颗天浪漫的童心,任凭秋风秋雨愁煞人,依然不改初心,不忧不惧,将美丽无私地奉献给人间,给世界平添一份诗意。